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第一时间,丹东就敞开大开放的胸怀,以第一季度外贸出口额5.05亿美元、同比增长51.7%、位居全省第四的好成绩,展露出强势身姿。丹东,一个拥抱海洋的新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让新机遇成为新动力
丹东历来就是一块开放的热土,开放也是牵动丹东未来发展的 “主引擎”。唯有开放,才能改变落后;唯有开放,才能促进发展。这一点已被丹东多年的发展历程所佐证。
基于对 “全国开放峰值已经来到辽宁,辽宁开放峰值正在来到丹东”的精准判断,丹东,将新机遇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面发力。傲立于全国沿海开放新一轮大潮的最前沿,丹东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沿江沿海经济带为两翼,以“四大经济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辽宁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力推进东北东部出海新通道、东北亚地区国际化港口城市建设,丹东经济活力迸发,成为黄海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开放先导区的丹东,通江达海,实现了由江到海的华丽转身。他们在区位条件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130公里江海岸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建设了沿江沿海经济带,举全市之力建设以新区为核心的沿海四大经济区,如今已呈现出齐头并进、互相促动、全方位开放的强劲态势。
以此为带动,丹东又重点规划和建设了通远堡、金山、五龙背、汤池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以点促面,使整个丹东地区形成全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时刻掌握着大开放的“第一脉动”。
不仅如此,丹东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备。 “八路、两港、一场”正在为丹东“十二五”时期的大开放、大发展,铺就陆、海、空立体化大交通的快速跑道。建设中的沈丹铁路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正在全速推进,丹东与世界同步,即将迎来“高铁经济时代”,并与沈阳、大连共同构成辽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融入同城化的“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经济高速起飞时期已经呼啸而来。丹东港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国内港口直接通航,海洋红港已经正式开工建设,丹东拥有两个亿吨大港的远大目标正在加快实现,一市两港让世人瞩目。已经开通的北京、上海等空中航线,更是让丹东早已进入以北京为中心的 “两小时经济圈”。丹东,作为东北地区的黄金枢纽,正昂首阔步,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征程中展翅欲飞。
以新动力带动新发展
丹东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和泛黄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国际性两大经济圈在丹东交汇碰撞,赋予了丹东拓展辽宁沿海发展空间、加快与两大经济区域融合交流的重任,更是架起了泛黄海经济联通东北亚经济的重要桥梁。
于是,进入2011年,人们欣喜地看到,面向海洋的丹东,伸出双手与兄弟城市携手合作,满怀信心走向世界。丹东紧抓发展的良机,以此为动力借势腾飞,迎接全新的发展和美好的未来。
新年伊始,数九寒天,辽东大地寒冷异常,而丹东却成为开放和投资的热土,受到世人的瞩目。 1月15日,丹东温州商会成立,在丹东和温州搭建起了更加紧密的合作桥梁。在丹东温州商会的组织引导下,更多的温州籍企业家发挥自身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宣传推介丹东,使之正向承接温州及浙江资本转移的重要基地迈进。
坐拥两港,背靠腹地,丹东肩负着东北东部地区乃至东北亚走向世界“大通道”的重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丹东积极加强与省内外的经贸交流,通过“窗口”牵动“腹地”,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向西,丹东积极融入大连核心圈,逐步建立与大连区域互补产业链条关联度高的产业结构。向东,通过加强东北东部区域经济联合和物流融合,丹东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作用,携手大连及东北东部11市(州),初步构建了东北东部(12+1)区域合作新框架。
把握开放新机遇,丹东市各级政府、部门切合实际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计划。东港市结合对自身区位优势的宣传,完善海关、商检等联检部门对外开放的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提高项目包装质量和包装深度。他们全年计划包装项目150个,其中50个达到初可研深度。围绕产业集群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招商方向,继续在国际物流、再生资源、装备制造、总部经济等主题招商上做文章,重点面向日韩等国家及港台、长三角等地域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纳税能力强的项目,力争实现引进重大项目的突破。同时,他们在扶持企业标准化生产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积极为企业提供国际国内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优化通关环境,拓展国际新兴市场。
这不过是个缩影。丹东推进开放的一系列举措可谓好戏连台,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大宗商品、地方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1年一季度,丹东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64亿美元,同比增长7%;外贸出口总值5.05亿美元,同比增长51.7%。
一片繁忙的港口。
使新战略成为新增长
沿江沿海经济带是丹东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的主要载体。举全市之力推进沿江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使其成为丹东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丹东的共识和行动。
为此,丹东市进一步加快沿海沿江开发步伐,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支持政策,快速推进以新区为核心的沿海沿江开发建设,国家战略的推动效应日益显现。
如今,集中土地、资金等要素倾斜,新区开发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城市功能日益健全,产业集聚迅速形成,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各项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入驻企业210户,环保产业园有31户企业签约入驻并部分投产。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市1/4,吸引外资额占到全市的一半,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全市快速发展的作用。
除此之外,前阳、东港、大孤山等经济区和通远堡、九连城、五龙背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产业定位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列入国家级再生资源处理加工园区,大孤山临港临海产业基地开始规划建设。丹东东港“同城化”继续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丹东正加速挥就 “把丹东建设成为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化的港口城市”的宏伟蓝图。
与此同时,丹东市加大了招商、亲商、留商的力度。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市各部门也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打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现在已经实行了限时办理、首问责任制等保姆式的跟踪服务,伴随一个外商投资企业在丹东的整个经营过程。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积累,一批批中外客商在丹东这块创业的热土上扎下了根,并成为建设大丹东的新生力量。同时,更成为丹东扩大招商辐射力、以商招商的源泉。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以商招商的巨大说服力和显著成效。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把吸引外商的“雪球”越滚越大。
“光靠我们工作人员挨家挨户通知外商、和外商联系,想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外商了解丹东的投资活动、投资环境,真是太难了!而通过已经在丹东有投资项目的外商介绍的方式,把他的朋友也吸引到丹东来投资,效果事半功倍。 ”丹东新城区管委会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事实也证明了以商招商的方法的确管用。去年年初入驻新城区的浙江永康投资商,在投资经营国门湾科技五金城项目中,对丹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和丹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主动邀请朋友来丹东考察。通过他的介绍,激发了香港仁通公司、德国凯迪公司等客商对丹东的投资热情。他们决定对丹东项目的详细情况深入了解,并表示出了投资丹东的意向。
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也以现有项目为依托,通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以及上海、深圳等地的仪器仪表协会帮助,邀请有投资意向的客商来丹东,把吸引外商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经过努力,川仪集团、天津中环集团、长江威胜集团、北京京仪集团等具备相当规模的仪器仪表企业,对丹东的仪器仪表市场及发展前景都表示出浓厚的投资兴趣。
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十二五”时期,丹东将继续成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大磁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沈阳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东北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区,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国家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支持沿边地区加快开发开放,辽宁沿海经济带进入全面建设时期,为丹东加快合作步伐、承接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了难得契机。
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丹东将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两大机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全面提升全市开放水平,剑锋指向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在未来五年,丹东的发展目标愈发清晰——全市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年均增长37%,累计达到100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6%,累计达到5000亿元。到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42亿美元,年均增长20%。
今天的丹东,正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深刻变化,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迎接八方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