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配套管理解决不了停车问题
11月5日,是我市首次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方式来规定社会公共收费——调整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调整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在长达半个月的征求过程中,大连市民的反响如何?新商报记者经过采访调查后发现,市民对于提升职能部门管理水平的呼声远远高于对此次价格调整的质疑。
大连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对大型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对于政府任何一项关乎民生的建设都积极响应。这次由市物价局会同公安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制定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调整方案再次印证了大连市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记者发现,在近百封读者的电子邮件中,对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几乎占六成以上。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到停车资源的优化,从管理制度的完善到执法力度的保障和跟进……
“现在,很多人行步道都划为停车位了,整得行人没有走路的地方了,只好到机动车道上来。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谁来承担责任。”和市民刘军意见一致的不在少数,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市民支招道: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比我们发达,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都是人家曾经遇到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他们的先进经验。比如:取缔人行步道停车场。发达国家停车压力再大也没有像我们这样,机动车上了人行道,行人上了机动车道!
市民张勇认为,按差别收费是个很好的举措,但是这需要配套和完善的管理。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前的停车位为例,在道路南侧划了停车位,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道路东侧没有划车位,应该意味着不能停车,不能收费吧?但实际上,没有划车位的地方照样停车,照样收费。这难道不是管理问题吗?
对于大连停车场收费人员混杂的状况也是市民反响十分集中的问题之一。市民陈新晨在邮件中直言:戴个袖标,不穿制服也敢收费。看看举办大连国际车展时,星海广场那一圈儿收费人员的模样,没有统一着装、收费标识、收费发票……背个包上来就收费,态度还很蛮横,分不清是正规军还是浑水摸鱼的。希望在日后的管理中,对这些人要进行职业岗前职业培训,统一服装,标志鲜明。不能再给走向国际的大连抹黑了。此外,关于半小时计费标准以及医院等公共资源的利用都成了本次市民热议的焦点话题。
纵观这次民意,最响亮的声音就是:“提高收费标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没有配套的管理,一切都等于零。”
新商报记者特别梳理出一些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走访,在这里,我们做以原汁原味的分享,希望能给相关部门一些参考。
医院门口停车
为啥这么贵?
在汇集来的市民意见中,记者发现,很多市民对一些焦点问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建议。
医院停车场应该替患者减负
网友红蝴蝶对医院停车场的收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医院是治病就医的地方,应该方便患者就医、尽量减少患者的费用和开销,但是市内几所大医院的停车费根本没有任何减免。”
和红蝴蝶观点一样的市民不在少数。市民肖先生有一个三岁的孩子,他以儿童医院为例分析说,全市只有一所儿童医院,直接造成了资源的过度聚集。
由于儿童患者不能自理的特点,至少要一名家长陪伴,开车或者坐出租车是很正常的。而看看儿童医院门前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是不是太高了,家长压力很大呀。能否对患者家属停车有一个减免措施,比如:凭诊断书价格减半。
凭诊断书优惠可能滋生黄牛党
而停车场的经营者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医院门前停车的确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如果不提高标准的话,你看看以医院为圆心,方圆500米的半径范围内能否找到停车位。如果降低收费标准,停车资源很快就会被挤占。中国人讲究亲情、友情,前去探望住院患者的情况十分普遍,停车资源也要被消耗一些。真正的急症患者关键时候停不到急诊门前,延误病情怎么办?
另外,如果凭借诊断书可以减免停车费的话,很容易滋生黄牛党。有人会从没有车的患者手中倒卖诊断书,只会给管理带来混乱。
不能都按最高标准收费
市民LZS-310留言说:我们小区是封闭小区,物业刚订制的停车收费标准,地上120元/月,地下600元/月,管理费40元/月,他们全按照你们最高标准来收取的,我们协商很难,什么样的停车场能收200元,什么样的能收600元,这应该制定个详细的标准。否则物业全部按照最高收费标准来,业主则全部想交付最低限额停车费,没有明细规定就意味着打不完的仗。
统一收费标准便于管理
大连某泊车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建议,取消80-120、110-150、220-260的标准,采用120、150、260的包月收费标准。因为这样便于对车管员的管理,杜绝跑、冒、滴、漏;也减少了车主与车管员之间的矛盾。如果按照包月制度标准80元计算,每天夜间收费标准仅为2.7元,是每天夜间收费标准的54%。建议对长期停放的车辆,原则上不允许按年收费,经车主同意按年收费的,按照不超过包月收费标准的90%收取。
——没有配套管理解决不了停车问题